柱珠
柱珠是柱子的基礎,又叫柱礎,或稱石珠,目的在隔絕木柱與地面的接觸,具有防潮、防濕的功能,兼具襯托柱子的美感。
柱珠雕刻的形制,早期的造型較柱子樸素淡雅,隨著雕工的精緻、繁複,有鼓型、方形、六角形、八角形等,另有蓮花瓣、金瓜瓣、圓鼓形、桃彎形,框邊每邊都雕刻有黎棋、寶物。本宮採用蓮花瓣柱珠,以青斗石為材質,寓意廉潔。亦有八仙寶物,寓意吉祥。
樑柱
樑柱是支撐整座寺廟、棟架的主角,分為簷柱、金柱、中柱、山柱和瓜柱。位於簷廊的柱子叫「簷柱」,位於室內且在中央的四根稱為「點金柱」,其餘的柱子叫「副點金柱」;支撐脊檁而不在山牆的柱子叫「中柱」,位於山牆中央的柱子叫「山柱」,位於樑柱上面的矮柱子叫「瓜柱」,瓜柱又叫童柱。
樑柱需極為堅固,有木材及石材,本宮主神正殿及偏殿皆有木材樑柱,其餘樑柱以石柱為其多,其形狀皆以圓形為主,最常見的是龍柱。九天宮雕琢細膩的雙龍柱及雲柱最為特珠,值得鑑賞。
龍柱
龍柱又稱「蟒柱」或「蟠龍柱」,位置在三川殿及正殿,是用來支撐建築物的重量,龍柱大致可分成樸拙期、圓融期、成熟期與繁麗期。清中葉以前一柱雕一龍,整體觀之仍是細瘦的龍柱,雕刻風格樸拙,此期稱為「樸拙期」;清中葉,八角柱體開始出現,龍身與龍柱仍結合為一體,但腳爪已開始脫離柱身成鏤空狀,全身扭轉,曲度變大,風格趨於成熟但不失古拙風味,此期稱為「圓融期」;清末葉,以八角柱取代圓柱,仍維持一柱一龍的風格,龍身比柱體浮突許多,龍身間的裝飾也增多,細節雕刻精采,此期稱為「成熟期」;日治時期起,龍柱的雕刻風格變的華麗,有時一柱雕雙龍,點綴的人物及紋飾佈滿了整個柱子,由外觀之,柱身約是早期的兩倍,整體給人繁密的感覺,此期便稱為「繁麗期」。
台灣寺廟的龍柱又稱「蟠龍柱」,指未升天的龍。盤繞在柱子上,有壯觀瞻,歡迎訪客之意。「龍」據說為神靈之精,是四靈之首。歷代皇帝接自託為龍轉世,元朝後便規定,只有皇帝才可使用五爪金龍的文樣,民間寺廟只能用三爪或四爪,並稱為「蟒」,所以廟裡的龍柱其實應稱為「蟒柱」,只是大家還是稱「龍柱」較為順口。據說龍有 9大特徵,分別是:駱駝的頭、鹿的鹿角、獅子的鬃毛、牛的嘴巴、狗的鼻子、蛇的身體、魚的鱗片、雞的雞爪、蝦的眼睛。
本宮主神正殿龍柱,是採取頭上尾下,向上升天,氣勢非凡,九天宮雕琢細膩的雙龍柱,姿態靈動活躍,栩栩如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