獅子原是從西亞傳入中原,古稱「狻猊」。因由印度的獅子國傳入,故稱「獅子」是獸中之王。據《本草集解》說:「獅子出西域諸國,狀如虎而小,黃色,也像金色猱狗而頭大尾長,也有青色的。銅頭、鐵額、釣爪。」但古時候僅寫成「師子」,稱「太師小師」就是指的大獅與小獅。又俗傳龍生九子必有一獅。 

中國無獅子,故神化牠的威力及形象。中國人認為狻猊愛好煙火,故立於香爐兩側;又說牠好坐,故讓牠坐在寺廟口。寺廟門前通常都放石獅一對,左邊雄獅,右邊雌獅。雄獅前腳踩繡球或撥弄雙錢;雌獅前腳與小獅戲耍,搖頭擺尾、歡迎訪客,也被認為具有辟邪作用,可能與漢、魏六朝盛行辟邪趨福有關。 

台灣石獅造型源於閩、粵,但閩、粵也無獅子,故獅子造型特殊,類似鬆獅狗或北京狗,與西亞的獅子有大差異,與中國北方的石獅也不同。大體上鼻子特別大,俗稱「好鼻獅」,嘴弧度大,鬃毛卷曲,線條優美。為表示是經過馴服的獅子,脖子上繫著項圈和小鈴鐺

祈福結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