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曆:2019/04/30

南屏道濟古佛 降

南屏道濟古佛    降

詩曰:

修道悟本低頭現,飲水思源莫忘懷,
三綱五常封神立,真功實德煉性王。

 

聖示:

莫言三省吾身,靜心澄清,捫心自問。老衲試問,入道究竟所修為何?所謂「本立而道生」,

諸生其根本盡亡,性命難長保矣!周流紅塵,輪迴無期,此乃人生之至苦,最大之報應。根本者何?人倫常道;常道者何?三綱五常。諸生皆知龍華三會,重立品蓮,選聖拔賢,所依者何?即此三綱五常。

三綱五常,人盡皆知,然知之猶未知,見之而無感。三綱者何?君為臣綱,父為子綱,夫為妻綱。人何能離此三綱之外?在道場,君臣即上下,父子、夫婦皆同修。諸生行此綱德,所修者何?此三綱一理,在言天地、乾坤、尊卑倫常之道。逢此末後,多見陰陽顛倒亂象,臣壓君上,父孝子前,妻占夫上,賤踏天地、乾坤之大位。其位既失,何來道矣!

諸生此三綱者敬之幾分?修之幾分?既未敬未修,何言修道?據監察神所錄,白修無功者,一半;過多於功者,三成。諸生不悟三綱義,不行三綱道,封神無望,地府有期。

五常者,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諸生五常又修之幾分?信為道源功德母,幾人真信?幾人大信?幾人正信?多見半信半疑。說扶鸞假、說無鬼神,大有人在,既無信又半信,莫來此地,不過是個荒山僻壤,既無鬼神,又無天命,來此為何? 孟子云:「惻隱之心,仁也;羞惡之心,義也;恭敬之心,禮也;是非之心,智也。」諸生五常修之幾分?問自心,惻隱否?羞惡否?恭敬否?明辨是非否?此四端為吾性之徵,四端在則性

存,四端失則性亡。此四端雖別為四相,實則一也。一端若失,則四端盡失;一端若存,則四端俱足。何以言之?

舉一端而論,禮者,首經之語曰:「毋不敬」。開宗明義,一言以概之;次之又論,「傲不可長,欲不可從,志不可滿,樂不可極」,此為禮之大要。諸生以此檢視自心,是否有禮端?經云:「毋不敬」,諸生可有敬否?敬天、敬地、敬君、敬親、敬師?口說為敬,心卻無敬。又次云:「傲不可長」,可知聖人以「傲」為戒,尤勝於「欲」。傲之長,則唯我獨尊;傲之長,則目無尊上,既無尊上,何會尊親?既無尊親,則失人倫大義。此人毫無仁心良知,既無仁心,何有義行?無仁心義行,此孩童不學而知之理,其人豈會有是非之智?故禮之一失,仁、義、智皆亡。諸生知龍華三會封神立品,五常盡其一,則封神有望;八德全其一,則立品在榜。孰不知一常盡,則五常同存,一德全,則八德俱在。諸生失其一,則龍華無期。

老衲何以舉禮為例?鸞堂為 關聖之掌,鸞堂以禮為稱。 孔聖云:「不知禮,無以立。」如何修禮?恭敬之心是也。恭者為何? 孟子云:「恭者不侮人。」敬者何?自敬者,人恆敬之。諸生言行是否常侮人,無留人顏面?時見同修之間,如父罵子,更見侮人,口出穢言,不堪入目。毫無恭心,其禮何存?

不知恭,又何有敬?如何致此失德、失道?傲也。一切唯我為是,豈有此理! 

六祖云:「下下人有上上智,上上人有沒意智。」故雖為道之前賢,身膺天命重擔者,其必然全智、全能否?倘不知自省、自謙,則不知禮賢下士,如此一人高處不勝寒,大道一人之力,如何可揚?為前賢者、為上位者,務要切實改過;然為後學者、居下位者,又有禮否?見前賢、見天命,無尊道職,無見問好,在道場,成何體統!比比皆是。何以故?一個傲字。此即佛云「我執」,猶有我相,倚老賣老,一輩子無法成就佛道,徒勞白修一場。道場中一半以上皆此列也,白修白修!

祈福結帳